泥土是大自然的恩赐,是滋养万物的根基。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给泥土赋予传奇色彩。千百年来,生活在富县的民间匠人用双手把泥土变成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展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早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富县地区就出现了大量的陶器。这些陶器不仅仅具备实用价值,还在造型和制作流程与工艺上展现出人们对美的追求。”富县文化馆副馆长徐莉介绍。
“北宋时期,富县的田氏泥孩就享誉天下,成为备受推崇的艺术品。”徐莉说,“田氏泥孩造型生动、形态各异、寓意吉祥,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承平时,鄜州(今富县)田氏做泥孩,名天下。态度无穷,虽京师工效之,莫能及……”诗人陆游曾在《老学庵笔记·卷五》中详细记录了田氏泥孩的兴盛。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人把泥孩称为“摩侯罗”,并将之视为祥瑞之物,寓意吉祥和幸福,这使得田氏泥孩在当时成为一种备受尊崇的艺术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富县泥塑艺术逐渐发展壮大,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流派。目前,富县泥塑分为两种流派:一种是取材紫砂岩土的紫砂陶艺——泥塑土陶,另一种是取材黄土高原黏土的黑陶工艺——泥塑黑陶。
泥塑土陶作品以人物造型为主,古朴粗犷、形态无穷、憨姿喜人。泥塑黑陶作品多为传统的鼎、尊、瓶、炉、壶等,造型丰富、风格典雅,采用干刻手法形成阴影效果,使图案表现更为丰富,立体感强,有较高收藏价值。
发展至今,富县泥塑在造型上更加精美,在色彩和装饰上也更加丰富多彩。从节日庆典到日常生活,富县泥塑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物、动物、瓜果……富县泥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志刚的工作室内,摆放着各种样式的黑陶工艺品。
“黑陶的制作的步骤很复杂。先要洗泥、醒泥,用纱布将泥过滤制成泥坯,接下来就能够直接进行压光,也就是用牛角或贝壳在泥坯上反复碾压、打磨,直到泥坯表面密度增大、光滑如镜。完成以上步骤,才能用特制的工具在上面雕刻出图案。”2024年12月4日,王志刚介绍,“这些环节完成后,才能进行烧制。烧制好后,还要进一步创作。”
说话间,王志刚轻轻拿起一件黑陶作品。“目前,我们的制作流程与工艺有镂空和影雕两种。我手里的这件作品就是用影雕工艺制成的。影雕是在烧好的坯子上雕刻图案,成型后黑白对比分明、层次清晰。”他说。
黑陶之美不仅在于其形态与图案,还在于其表面纯净无瑕的黑色。这种独特的黑色是通过无釉无彩、碳化窑变的古老工艺烧制而成。烧制过程难度极大,对技术方面的要求极高,成品率往往只有40%左右。
为了提高黑陶成品率,王志刚苦心钻研。“2000年,我们成功地破译了黑陶烧制‘密封熏烟渗碳’密码,使烧制的黑陶不仅黑中透蓝、温润如玉,还油润光亮。”王志刚说。
如今,富县泥塑这一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在王志刚等匠人的传承与创新下,正以独特的魅力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2024年12月5日,阳光正好,记者走进位于延安红街的富县泥塑工作坊,富县泥塑市级非遗传承人薛忠林正在向游客介绍泥塑的制作流程与工艺与发展状况。他身后,是一个个造型可爱、表情夸张的泥塑。
陕北说书、双吹唢呐、锄地、喊山……薛忠林是富县泥塑土陶工艺的代表,他的作品多以人物造型为主,取材于陕北民间。
“为了使作品新奇、夸张,我将民间剪纸、面花的制作手法融入创作中。在雕塑语言上,我应用了圆雕与浮雕结合、镂空与雕画融合等艺术手法。”薛忠林和记者说,有时,制作一件作品,他要琢磨好几个月,从早忙到晚是常态。
外形简约、造型语言丰富、文化内涵深厚……薛忠林的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和国内外收藏家收藏,得到普遍好评。2010年,薛忠林被授予“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前不久,他制作的《信天游系列》在延安市民间文艺作品大赛中获奖。
“我希望将非遗技艺与陕北传统的风土人情相结合,制作出更多具有陕北特色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这片黄土地。”他说。
2024年12月5日,王志刚来到延安市新区第二小学,为学生传授泥塑制作方法。
“泥塑不仅能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将黄河文化、陕北风土人情融入学校美育教育中。”延安市新区第二小学美术教师马珍珍说。
近年来,延安市新区第二小学组织并且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学生零距离接触泥塑制作,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2021年起,王志刚被该校聘为非遗课程指导教师。目前,他已向2000余名学生传授泥塑制作技艺,并从中发现了不少泥塑“苗子”。
2023年12月,延安市新区第二小学凭借传承富县泥塑入选2023—2025年度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名单。
“让非遗融入更多人的生活,让慢慢的变多的人热爱陶艺、学习陶艺,是我作为非遗传承人毕生的追求。”王志刚说。
为进一步加强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提升非遗传承人及爱好者的整体素质和技艺水平,去年8月27日至9月5日,富县举办2024年“鄜州非遗薪火传”技能培训班,吸引了120余人参加,这中间还包括来自富县各个学校的美术教师。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教师的学习和实践,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给下一代,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触、了解泥塑艺术。”富县文化馆副馆长徐莉说。
近年来,富县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保护体系,强化队伍建设,加强宣传培训,引导社会参与,全方面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
截至目前,富县共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7项、县级以上非遗传承人108名,建成非遗综合展馆1个、非遗传习所21个、省级非遗工坊2个,培育发展非遗展演团队5个,授徒传艺5000余人。
“我们将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活动,加大传承人培训学习力度,提高开拓创新意识、守正创新水平,紧盯市场需求,推进跨界融合,促进作品多元呈现。”富县文化馆馆长徐传荣表示。

从窑中将烧制好的黑陶取出,在其表明上进行影雕创作,然后放入水中清洗……不一会儿,一个栩栩如生的黑陶工艺品便在他手中诞生了。2024年12月23日,记者走进富县黄河陶艺作坊时,王志刚正全神贯注地制作黑陶。
生在黄土地,长在洛河畔,王志刚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也是富县泥塑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近30年间,他悉心创作,将一块块平凡的泥巴塑成了万千姿态的艺术品。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对艺术有浓厚的兴趣。”王志刚说,“1998年,我有幸到延安新华陶瓷厂的刻绘车间工作,开始了我的陶艺生涯。”为了逐步提升技艺,王志刚还专门到西安美术学院设计系学习,并到宜兴、景德镇、佛山、淄博等地学习陶艺制作技艺。
这些宝贵的经历,不仅拓宽了王志刚的艺术视野,还为他后来的泥塑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富县泥塑分为土陶和黑陶两种,王志刚对黑陶尤为偏爱。他介绍,黑陶有黑如漆、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等特点,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为了把这门技艺做精做好,2001年,王志刚在家中办起富县黄河陶艺作坊,并于2009年4月创立富县黄河陶艺有限公司。
王志刚对泥塑几近痴迷,几乎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泥塑研究中。从选泥、制作,到烧制、雕刻,每一个细节他都精心对待。有时,为了画好一双传神的眼睛,他会熬上一个通宵。
传统技艺要传承更要出新。王志刚十分重视产品样式的创新,将黑陶技艺、民间传说、黄土风情相结合,创作出许多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
跟随王志刚的脚步,记者来到获奖作品展示区。展架上琳琅满目的作品十分吸睛。“这些作品是我的骄傲,也是我前进的动力。”王志刚笑着说。
王志刚说:“我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上泥塑这门传统技艺。同时,我希望可以培养出更多传承人,让富县泥塑这门艺术薪火相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4人入室抢婴案”家属发声:孩子被抢时奶粉奶嘴都被拿走,一嫌疑子曾称孩子会回来
大秦壁虎白线年是九紫离火运下的青蛇年,啥样的人,才能接住九紫离火运红利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ChatGPT搭上“吉卜力旋风”:运营数据迭创新高 付费用户突破2000万
《毁灭战士:黑暗纪元》专访:快有快的好,慢有慢的爽/
主站 商城 论坛 自运营 登录 注册 《毁灭战士:黑暗纪元》专访:快有快的好,慢有慢的爽 海星...